当前位置:首页 > 体裁作文 > 记叙文

父亲记叙文

时间:2024-07-16 16:44:54
父亲记叙文15篇

父亲记叙文15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亲记叙文,欢迎大家分享。

父亲记叙文1

父亲挑书阅读答案。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净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答: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答: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

3试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真正含义。

(1)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答:④段画线句子含义: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2)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答:⑥段画线句子含义: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4.在文中画出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背压成弓形等。

父亲记叙文2

元宵节的晚上,我陪父亲打了一次牌,在父亲的脸上看到了他的另一种幸福。

元宵节的头一天,打电话给父亲说回家陪他过节,父亲说,不回了吧,才离家几天,你们工作也忙,回家陪我吃餐饭,又要匆匆地返回,你们太累了,等到清明节时再回吧。父亲的话充满了关爱,也透出淡淡的失落。

第二天,兄弟三家还是如期地回到了那个叫瓦子田的小山村。父亲见到儿孙回到他身边的那一瞬间,突然间觉得有些不适,忙这忙那。于是大家就忙开了元宵宴。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里,传统节日的菜肴是有些讲究的:肘子、猪脚、鸡、鸭、鱼、豆腐丸子是少不得的,一般都要有个“十大碗”的。这些食材父亲早就一一备好,单等我们回家下厨。

饭后,我说爸,我们陪您打打牌,如何?

“啊?”父亲好象没有听清楚还是听错了一样地看着我,有些疑虑。

我说,我们陪您打“跑得快”!

父亲这次听清了,连说“好,好!”,并到电视柜上拿来了扑克牌。

其实,当过兵又当过老师的父亲以前是不打牌的,也不允许我们打牌的。在他的意识中,打牌是一种不务正业不求上进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也无暇打牌也无屑打牌的。而今七十五岁的父亲,总是离不开这个小山村,因为他与这里的山和水,人和事已深深的融和了,他的“朋友圈”只在这里。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是生活清闲了,父亲也时常与村里的老人们打打牌,但绝不赌博的,只是在懒懒的阳光下或是暖暖的炭火旁边,几位年纪相当的老人,支起桌子很随意地就打起牌来,偶尔也来点小小彩头,但也不争不吵的。

父亲打起牌来很认真,如何出牌,如何打下家,如何反败为胜,还是一套一套的,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我们有时也故意输给父亲,他又高兴地指导我们应该打哪张牌,不应该打哪张牌,他就赢不了啦........

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不觉得就到了晚上十一点,又该返家了,而父亲却意犹未尽,手上拿着牌,嘴上却催着我们早点回吧。

父亲送我们走出大门,客厅的灯光照出了父亲那不再挺拔的剪影,虽然看不清父亲的面容,但,我能感觉父亲的不舍。

“爸,过几天我又回来陪您打牌!”我在上车前,又走近对父亲说。

“好,好!”父亲说,“哪天呢?”

是啊,虽然春节七天假才过去几天,但在春节中,只陪父亲吃了年夜饭后,就是三叔公四舅父七大姑八大姨的走村串户,又有几个小时陪伴过年老的父亲呢?!我还能陪伴七十五岁的父亲打几次牌呢?还有多少个小时让他能开开心心地再指导我的人生呢?不知不觉中,我的眼有些湿润了。

陪伴,也许是另一种尽孝吧。我想!

父亲记叙文3

父亲在我心目中从来不是文学作品中的父亲的形象,他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的农民,也不是满腹经纶的诗人学者,他只是普通中国人里的平凡的一员,所以,我对于写父亲的文题有所抵触。父亲节将至,恰逢端午佳节,浓浓的节庆氛围使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了解我的父亲。

印象中,他看上去总是那么烦人。虽然他总是以关心我来搪塞他的烦人之举。每次晚自修结束回家,父亲一定会准时等候在校门口,等候我一起骑行回家。且美其名曰:“沟通时间”,一路上父亲都会不厌其烦地追问我在学校学习生活如何,每天的默写如何等等,等等。高兴时我会和父亲分享学校快乐的生活点滴,有时因为我在学校表现不佳或大量作业之后心情糟糕的缘故,每当父亲问起,我总会支支吾吾想搪塞过去或者跟他发脾气,但是看似木讷的父亲每次都是笑笑而已, ……此处隐藏15583个字……异的目光。这铁石心肠,就连我的妻子都感到诧异。偶尔提起我面对生离死别竟毫不动容,妻子仍怪怪地看着我。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铁石心肠的来由。

我在家乡广西北海市出生的时候,父亲游学广州,随后又走得更远,到北京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师。直到1957年他回到家乡接全家移居北京时,我才见到他,那时我已经8岁。屈指算来,那一年,他也才28岁呀。父亲归来前,我已经无数次翻开祖母抽屉里的相册,偷偷看过他挺拔的身影。父亲归来在那小小的城市无疑引起了轰动,因为我看到他一次一次应邀赴宴。尽管在父亲面前,我仍然是羞怯的,内心却希望父亲为自己所“独霸”。这就成为他每一次出门我都要偷偷尾随其后的原因。

一次尾随的结果,我发现请我父亲一起进酒楼的,是我的姨夫,这使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撒泼使性儿的理由,我回来跟祖母又哭又闹,责问父亲为什么和姨夫吃饭都不带上我。一个时辰之后,父亲回来了,祖母还搂着我又哄又劝。见儿子回来,祖母便把儿子“训斥”一番,“命令”他承诺以后一定不得擅自行动。父亲没有回应祖母的话,冷冷地看了看我,突然一把把我从祖母手中夺过,扯到院子里便打。今天,我已经记不得打得重不重了,长大后读了《红楼梦》,知道自己挨的要比宝玉轻得多,更知道大概中国的儿子们,都难逃这一劫的。惟其如此,这个家才可奠定父严母慈的伦常基石。

就这样,父亲终于成长为一个中国的父亲。

而我,则永远远远地站在鸿沟的另一端,肃然地看着他。

甚至直到阴阳两隔的最后时刻。

不过在这一点上,最终,我还是要感谢我的父亲,因为是他,使我决心做一个别样的父亲。

至少,至今,我没有对自己的女儿有过丝毫的斥责,更不要说责罚和打骂了,甚至在她少不更事时,灌药之类的事都没发生过。有一次,我甚至和眼泪汪汪的她讨论了半个小时,直到她心甘情愿地张口把药吞下去。

现在她活得健康、快乐,学业优秀。

阿弥陀佛,她应该感谢她祖父对她爹的那顿暴打。

教育的恐怖

我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进了教室,老师招呼她在矮凳上坐下,周围一片哭声,我女儿的眼睛里也噙着眼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幕是,我看见长长的矮桌子上,放着几十个一模一样的搪瓷小缸子,都是旧的,缸子边都有露出铁色的缺口,不知道有多少小牙齿在上面啃过。我忽然想起类似的器皿以前似乎见过。想起来了,精神病医院的病员也是每人一个一模一样的已经破损的搪瓷大缸子。在昆明有一所监狱,我在那里见过犯人们每人拿着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搪瓷大碗排着队去打饭。为什么它们都是搪瓷的?可能是看中它的经久耐用。请原谅我如此残酷的联想,把祖国的花朵与精神病人、囚犯联系起来。那些一模一样的器皿,那些石灰色的搪瓷小缸子,确实使我在一瞬间,悟到了中国教育的本质。

女儿第一天进小学,我陪她去参加开学典礼。学生们每个人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操场上。校长讲话了,他的话令我大吃一惊。校长讲的话竟然和我单位的书记讲的一模一样,关于当前国内国际的大好形势,关于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洪斗争。我7岁的女儿吃力地扬着头,茫然地望着高高站在台上的校长。过了一阵子,她发现一只蝴蝶在小学生们的头顶上飞,就忘记了那个穿着一身西装、打着红色领带的校长先生,看蝴蝶了。

一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我女儿要加入少先队了。怎么加入?每个人能否加入都要全班举手表决。那天放学归来,我女儿惊魂未定地告诉我,她的名字排在花名册的后面,同学通过了一个又一个。“还不到我,还不到我,还不到我,老师念到我了,所有小朋友都举起手来。我太害怕了!如果大家不举手怎么办?”我女儿还不习惯“同学”这个词,她叫她的同学“小朋友”。班上有两个小朋友,大家没有举手让他们通过。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知道。这种事太恐怖了,那两个小可怜虫,真不知道这事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什么影响,他们还不到8岁。

哦……

我有事几乎从来不找父母商量——高中和大学时代都是一个人做决定,找工作也是先斩后奏。父母说一句带有建议意味的话我就生气,并刻意和他们对着干。比如找工作的时候,母亲明言希望我留在大阪,我反而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离开,只要不在大阪,哪里都好。除了东京,我还考虑过总部设在京都或横滨的公司,最终我选择了一家位于爱知县的与汽车制造相关的企业。我喜欢车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顺从母亲的意愿”。不出所料,母亲果然不满我的决定,埋怨说“你就是不想照顾我们吧”,而且还流下了眼泪;而父亲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我离开家的那天,他也和往常一样弓着背,做着雕金的工作。

上班后,我住在公司的单身宿舍。如果有外部打来的电话,公司就会通过广播把人叫来。要是没有大事,没人会动用这么夸张的方式找人。虽然宿舍楼住了好几百人,但是这种“呼叫”电话的使用次数却少得惊人。

我想打电话的时候就会用公用电话。我会给友人和女朋友打电话,却很少打给父母。不得不和他们联系的时候,我也会尽可能长话短说。即使这样,母亲仍会问东问西,我通常随意应付几句就把电话挂断,而父亲从来不接电话。

这样的我在工作两年后,给父亲打了一次电话。公司里发生的某些事情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我郁闷了很久,最后决定辞职。我给父亲打电话就是觉得必须向他报告我的决定。

我对电话另一端的父亲说:“我要辞职。”

听到这个消息,父亲想必很吃惊,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发出的第一声是“哦……”——那淡定的语气安抚了我的心灵。

沉默了一会儿,父亲问:“为什么?”

于是,我把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莫名其妙、无法理喻的事一股脑地发泄出来。当然,这是我第一次和父亲谈起工作。

“我不是为了做这种事才上大学,也不是为了忍受这些才进这家公司的。真是受够了,我要辞职!”我斩钉截铁地宣布,语气近乎歇斯底里。

一直默默倾听的父亲听完我的话,依然保持沉默。正当我以为他会臭骂我做事没长性时,话筒中又传来一声“哦……”,然后父亲说:“那也好,重新开始,没什么大不了的。”

“谢谢您。”我说。挂断电话后,我感到心情舒畅了许多。

其实,打那以后又过了三年我才辞职,而那时辞职的理由已和当初截然不同了——当初没有辞职真是太好了。让我改变想法的是父亲的那声“哦……”。时至今日,我偶尔还想再听听那个声音。只要听到那个声音,我就会觉得世上之事多半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

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的学生告诉我,长江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着的鸟儿,飞着飞着就摔下来死了,是铅中毒;在长江边出生的孩子,有的小小年纪就得了肝癌。

在最近一次回江南的时候,我看见长江浑黄的水闷声不响地流着,像一个固执的老人,拖着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充满怨恨地从他的不肖子孙门前走过,再也不回头了。

这时候,我感到,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他们会想起我讲过的这些故事。

《父亲记叙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